谭晓东团队绘就“健康武汉2035”蓝图

新闻网讯(通讯员陈叙宇、焦丽)在近日召开的武汉市卫生与健康工作会议上,由健康学院谭晓东教授带领的“谭天说地”研究团队主要研制的《“健康武汉2035”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这部重要的公共卫生规划文件为武汉市民今后10余年的健康绿色生活定制出科学规划,描绘美好蓝图。

《规划》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湖北2030”行动纲要》一脉相承,是在“政府委托+科学研究团队主笔”的模式下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工作实践、实现高校服务地方的又一项重要成果。《规划》提出,要以打造武汉绿心,重建沿湖沿岸绿道的水体健康文化来保障基本健康,同时要关注长江新城和开发区的建设,突出国际化、地域化的特色,为武汉未来公共健康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规划》基于“大健康”的全新理念,呈现出一系列特色和亮点。《规划》高度关注对全人群、生命全周期的全面呵护,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转为“以健康为中心”,大力引导市民加强自我健康管理,全民健身,科学运动,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人人热爱健康、人人追求健康、人人生活健康的氛围。《规划》还提出新建一批公共体育场馆,逐步构建“15分钟健身圈”,建设居民健身档案基础数据库,实施养老服务提升计划,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具体举措。

这部《规划》完成的背后,凝结着谭晓东团队的辛勤努力和汗水。谭晓东带领“谭天说地”研究团队成员深入武汉市各行业开展了大量细致调研,收集整理了近30年武汉市的健康发展资料,同时借鉴了国内外城市的健康规划,通过建模和测算,提出以2020、2030、2035为三个时间节点各项数字指标,历时三年、十易其稿,最终为武汉市贡献了一部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具有前瞻性的公共健康纲领性文件。

胥国勇教授入选“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新闻网综合消息 1月21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布2018年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并进行颁奖,我校高等研究院教授胥国勇获奖。

image.png

33岁的胥国勇获奖类别为人文关怀者,他的获奖理由是揭示了蛋白质翻译调控对于建立免疫反应的关键作用,并利用该机制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生产中抗病性增强与产量受损的矛盾。获奖人利用新发现的翻译调控元件 uORF 实现了植物抗病能力和生长协同提高的目标。目前,生物学领域关于胁迫应答中翻译调控的研究很少,而获奖人的研究为利用自然界及人工合成调控元件实现精准作物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作物抗病改良有重大意义。

此次入选的还包括斯坦福大学、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科大讯飞等高校和企业的青年科技创新者,涵盖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NLP、脑科学、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生物科技、自动驾驶等多个不同领域。35人中有来自独角兽新创业企业的青年创业家、有站在科研领域最前沿的顶尖青年科学家、有多年来持续在默默耕耘、希望通过科学与科技的力量改变世界面貌的科研工作者。

据悉,自1999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都会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杰出的科技人物和科技项目,评选出35位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创新者,评选范围涵盖生物医疗、智能计算、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技术领域,分为发明家、创业家、远见者、人文关怀者及先锋者五大类。2017 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榜单正式落地中国。